在竹海环抱的安吉鄣吴村,隐匿着一处令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圣地 —— 吴昌硕故居。怀揣着对这位艺术大师的敬仰,我踏上了这片充满诗意与墨香的土地。
推开那扇雕花木门,仿佛穿越回了晚清民国时期。正厅 “芜园”,是吴昌硕 57 岁归乡改建的创作空间。书案上,莲形砚台仿佛还留存着大师挥毫泼墨的余温,《桃实图》《紫藤图》等传世杰作便诞生于此。站在案前,我仿佛能看到吴昌硕先生伏案创作的身影,那灵动的笔墨在宣纸上肆意挥洒,将世间万物化作一幅幅不朽的画作。
庭院里,三株腊梅傲立寒风,这是吴昌硕亲手栽种的。虽未到花期,但我仿佛已闻到了那阵阵暗香,感受到了先生 “老缶墨戏” 的写意风骨。移步后院的 “个亭”,六角凉亭正对万竿翠竹,这里是先生观察竹叶形态的写生台。看着眼前的翠竹,我终于明白为何他的墨竹总是那么清新脱俗,充满了生命力。
在陈列馆中,我详细了解了吴昌硕的艺术人生。从 17 岁因战乱家道中落,靠摹刻印章养家,到后来将金石力道融入绘画,开创重彩大写意画风,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执着。墙上泛黄的《朴巢印存》,是他艺术生涯的起点,而多媒体展区展示的 “钝刀硬入” 刻法,让我对他的艺术创新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临别时,我在文创区盖了一枚 “苦铁” 朱文印留念。这不仅是一个纪念,更是对吴昌硕先生 “金石可镂” 执着精神的一种传承。
坐在临河的茶座,品尝着安吉白茶,我心中满是对吴昌硕先生的敬佩与感激。他用一生的努力,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,而他的精神,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。